發生在商丘的成語故事及典故之七十七(不食嗟來之食)
典出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檀弓下》
不食嗟來之食
戴圣,字次君,梁國睢陽(今商丘市睢陽區)人。西漢時期官員、學者、禮學家、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,后世稱其為“小戴”。戴圣與叔父戴德因致力著作《禮記》,兩人被后人合稱為“大小戴”。
《禮記》,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,儒家經典之一,其中多數篇章記述從戰國到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,有一部分是儒學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。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《大戴禮記》,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,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。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《小戴禮記》,即我們今天見到的《禮記》。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,各有特色。東漢末年,著名學者鄭玄為《小戴禮記》作了出色的注解,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,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,屬“四書五經”之一。全書共有1250個小故事,名篇警句眾多,從今天《不食嗟來之食》開始,輯錄一部分后來成為成語或典故的故事。
齊國有嚴重的饑荒。黔敖(春秋時齊國的貴族)在路邊準備好飯食,以供路過的饑餓的人來吃。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,腳步拖拉,兩眼昏暗無神地走來。黔敖左手端著食物,右手端著湯,說道:“喂!來吃吧!”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,說: “予惟不食嗟來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意思是說, 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,才落到這個地步。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,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。
后來人們把“予惟不食嗟來之食,以至于斯也”這句話概括為成語“ 不食嗟來之食”,原指不吃帶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,現多指不要不經過自己勞動而得來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。
有時也直接用“嗟來之食”作成語。
注:嗟,不禮貌的招呼聲,相當于“喂”。
作者:掌傳標
文章熱詞:
上一篇:發生在商丘的成語故事及典故之七十六(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)
下一篇:沒有了
延伸閱讀:
網友評論
領導會客廳
書記駐鄉走基層